无论是菜贵还是菜贱,都易“伤民”:菜卖得贱了,卖不出好价,农户亏了;菜卖贵了,只有少部分人赚钱了,那些种不出菜的农户,也必然会承受亏损。因此,只有当蔬菜价格保持在稳定合理的区间,种植者们的收益才能稳中向好。
崔振平在种植管理上也费了不少心,“我们不施化学肥料,专用有机肥,增加黄瓜口感。”为了有效降低棚里的温度,崔振平还会上一些“技术”手段,在夏季中午气温最高时,罩上一层遮阳网,帮助黄瓜抵御高温,成功“越夏”。
这些标准的形成和思路的调整,离不开当地农技部门的指导。最近,四十几摄氏度的高温给浙江周边农户育苗带来很多困难,周国治以及一些科技特派员、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工作人员,一直与菜农保持密切联系,指导育苗定植等工作,“浙江这边菜农整体素质还是可以的,很多问题自己就能很熟练地处理。”为提升夏季蔬菜品质,孙继峰这些天也是一直奔波在种植户的菜园子里,“我们会继续研发耐热、抗涝、抗病虫害等抗逆品种,在蔬菜育种方面多下功夫,创新夏季蔬菜栽培模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为农户们做好技术服务。”
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在山东省潍坊市高密万亩良田家庭农场指导羽衣甘蓝生产。受访者供图
“蔬菜不是今天涨价,明天我就立马能种出来,今天降了,我也不能立刻拔掉不种了,不管当下价格如何变动,老百姓还得按部就班地生产,无法进行灵活、及时的调整,直到下一季再重新洗牌。”侯丽霞说。
今年没挣到钱的魏建武,准备明年换个种植模式,但又缺乏对市场的宏观了解,不知道该咋调整,“得主动问问,接上市场端才行。”一般来说,像魏建武一样的小农户,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一般来自于田头市场或蔬菜经纪人放出的“田头价”,或者周边稍微大型一点的集散地、中转站等二级市场的信息。因此,“市场信息的分析预警对农户是有很大指导作用的,未来以销定产是一大趋势。我们蔬菜现在不是生产不出来,而是要根据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这样才能确保蔬菜卖得出去,农户有更多的收益。”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市场分析预警团队蔬菜首席分析师张晶介绍。
为了帮助更多小农户接入大市场,在市场信息监测预警方面,张晶给出了她的建议,“一方面要规范市场信息发布的渠道,保证产地信息权威、准确,避免价格被恶意炒作,其次要构建好蔬菜全产业链大数据,例如蔬菜主产区可以发布大宗蔬菜的整体生产情况,以此释放具有代表性的市场信号,为其他产地的农户提供判断,促进产销大流通。”但由于一些市面上数据平台信息良莠不齐,不免出现有失公允的信息,而大部分农户可能无法科学全面地分析这些市场信息,张晶说,“所以这就需要进一步提高小农户的信息素养,利用好各地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学习资源,敞开怀抱多学习,更好地融入数字社会,以便能更理性地去判断市场,调整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