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菜贵还是菜贱,都易“伤民”:菜卖得贱了,卖不出好价,农户亏了;菜卖贵了,只有少部分人赚钱了,那些种不出菜的农户,也必然会承受亏损。因此,只有当蔬菜价格保持在稳定合理的区间,种植者们的收益才能稳中向好。
相比于其他地区受气象灾害影响而导致蔬菜减产,向秋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像是被上天眷顾的宠儿。“我们黑龙江也受灾,但今年海伦这边雨下得并不集中,有些地方雨量非常大,其他地方就还行,所以今年蔬菜的产量也非常好。”高向秋说,合作社的青椒种植基地全部按照A级绿色食品标准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亩产量能达到3.5吨以上。在蔬菜采摘高峰期,30吨的挂车,几个基地加起来一天能出20—30车左右。“不说收入翻番,今年怎么也得比往年多赚20%以上。”
农民会趁着涨价,调整种植规模吗?
自从与今年菜价上涨“失之交臂”后,这些天魏建武一直在反思自己,“我觉得是太依赖于以前的种植经验了,步子不敢迈太大,以致于错过好时机。但是近几年气候变化异常,每年蔬菜产量都不稳定,蔬菜价格波动太大,以前的经验都靠不住,不赚钱就得赔钱。”因此,在现有种植规模的基础上,魏建武准备明年考虑换茬和补茬口,“要不就把西红柿的移栽工作由春节前后往后延期一两个月,能赶上7、8月上市,卖个好价;要不就加茬种黄瓜,多干一季。”
“不能说你今年挣钱了,明年就多种,你这样想,别人也可能会这样想,那明年市场肯定就不行了。”崔振平从2014年开始种植蔬菜,2016年扩建到3个大棚后,就没有再继续扩大种植面积了。一方面是因为劳动力供应不上,家里边就两个人干农活,另一方面也是觉得对市场把握不准,还是不太敢轻易去操作,崔振平一条一条分析下来,“还是要理性、合理地种植,根据市场行情来,不能盲目去操作。”
在农产品市场上,价格波动会使农户们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而农户们在面对市场价格波动时“一窝蜂上”“一窝蜂下”的决策行为又会进一步加剧农产品市场的波动。尤其是崔振平、魏建武这样小规模的农户,应对风险的能力本身就弱,在没有掌握足够的资金、人力、信息优势时,在扩大整体种植规模上就会更加谨慎。受价格影响,他们一般会在现有规模上调整种植策略,比如调换种植品种、改变种植时间或增大某类蔬菜的种植面积。
崔振平加种一茬黄瓜,也是考量了许久的结果,看到周边好几户菜农都趁着7、8月份休棚期卖菜赚了钱,才慢慢意识到在夏淡季种菜,能让错峰上市的产品有更好的竞争力。他之前没种过黄瓜,为此还专门请教了当地农技部门、周边有经验的农户,制定了甜瓜—黄瓜—番茄的蔬菜种植计划,实现蔬菜周年种植,提高大棚的使用率。
相比之下,更大规模的合作社拥有的基地资源、信息渠道多,各项配套设施齐全,在调整规模上迈的步子也会更大一些。向秋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了70多户菜农,总面积超1.1万亩,近几年来,每年都能稳步增加1000多亩的种植面积,最高峰时一年能扩大2000亩。